浅谈在孩子教育中的家校定位统一及差异化作用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小学三(2)班 刘忆航家长
写在前面:
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品行等,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统一性,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够形成合力,使之发展的更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观念很多年以来一直是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但如何在细节上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效衔接,避免脱节的两者给孩子带来不知所从的矛盾感,笔者认为在现今我们都享有如此丰富的教育及社会资源,且各类思潮自由绽放,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在对孩子教育方式判断的背景下,更值得包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参与人群的深思。
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教师的培育下焕发起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激情,在教师的挚爱中丢弃自卑和自悲,在教师的指引下使孩子对前景充满憧憬。
家庭的使命,不仅仅是照看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准确把握每个年龄段教育的侧重点及孩子成长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要肩负起孩子教育方向的主导地位,从家长自身做起,使孩子从信仰家长,凡事跟家长模仿开始,为孩子创造出以自信的姿态和独立的视角去发现人生的目标的童年基础。
一.适度挫折教育的有效运用及家校衔接。
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挫折教育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实践性、长期性等特征。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认识与实际磨炼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是挫折教育的主要原则。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磨难教育。在挫折中得到磨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二.适度控制超前家庭教育,调动孩子对校园教育的参与度及积极性。
涉猎此话题有很大的风险及遭到反对意见的可能,我们暂且不以对或错,认同或不认同的极端感观来定义超前教育,孩子有诸多类型,先天因素,家庭出身,教育环境等的不同使得我们不能对孩子一概而论,笔者不反对对从小表现出惊人技能的孩子进行天才教育,仅从一般大众化角度阐述过度超前教育的不合理性。
尽管反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声音持续了很多年,“知道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更重要”的理论也被呼吁了很多年。但仍有大量的家庭边喊着口号边对孩子做着极度的超前教育,在课外参加许多课本知识的教育培训。适度超前教育会调动孩子在课堂上跟随老师思路一起思考的积极性,校园内称作“预习”。但纵观孩子九年的初级教育阶段,将五年级的知识提前到一年级来教会孩子完全没必要。每位孩子都会在自己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当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站在众人面前说着五年级孩子才会的算术,应用题时,笔者感到一种担忧。既然是孩子整个九年教育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让孩子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掌握,慢慢学习。通常过分的超前家庭教育会使得孩子在校园中表现出对老师,对同学的不屑,孩子会觉得你们说的我早都会了。这不但会破坏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孩子与周围同龄人共同学习,共同体验讨论的乐趣。
针对发现的超前情况,老师应该充分了解该孩子为何在家中接受超前教育的背景后给予及时正确引导,如前文所述,天才接受天才般的教育是加法,而一般孩童接受了不合理的超前教育则是减法。我们不应因家长钻牛角尖式的过高期望而为孩子选择不合理的教育方向。
三.论学生的家庭表现与校园表现出现偏差时的家校共育方法。
鼓励与批评均为孩子教育的必要方式,但针对孩子的天性不同,需要使用有针对性的合理方法。事例1:A同学在幼儿园开学前校园参观时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未得到老师的允许下触碰了教室里的玩具角落的玩具,被老师发现时该老师进行了制止,但声音高于该同学在外部接触到的一般音调。自此,尽管老师是经常保持微笑的,但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很强的恐惧抵触情绪。在家庭中表现很爱讲话很爱钻研新事物的同时,在学校里总是一个人默默站到队伍最后边,活动时喜欢一个人在人少的角落走来走去。家长发现此现象后,准备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大船,通过老师的手转交给了该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开始渐渐消除了恐惧感,并且喜欢上了校园。事例2:老师因时间关系没能让所有的同学在一天内读书过关,小孩回到家后哭的很伤心,认为老师不喜欢他。家长将此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后,老师第二天专门给予时间去读书过关,小孩回到家里后重新变回笑容满面,并重新激发了对该门学科的兴趣。
通过上述两个事例,我们得到的启发是,低年级学生对外物的敏感性远远超出教育参与者所能想象到的程度。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会触碰到幼小心灵的敏感之处,家庭和学校在尽最大努力注意教育细节的同时,保持充分的信息互通,并针对所发现的现象及时进行必要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们强调,作为家长,应保持及时客观地向老师反馈情况,用冷静客观的事实分析代替盲目的抱怨。作为老师,应充分明白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老师的点滴言语,甚至一个无意的表情,均会在孩子心理被某种程度的放大,此种放大并非仅凭家庭教育就可以克服。还需要和家长保持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客观引导,这样双方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方针的融合与统一
教育是一门复杂深刻的社会学科,无论何种方式都不能以是非对错而论,但需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我们经常听说私立学校在选择学生时首先要和家长进行长时间的详谈,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可是学生能否进入学校的先决条件。我们所接触的是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较大程度上和上述企业行为的私立学校有着技术性不同。但笔者通过自身经验,仍认为家长的观念与学校教育方针的统一对孩子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学生家长推崇的教育方式是在孩童阶段按兴趣任由其发展,而非按专家理论或管理机关的时间段要求去培养孩子。但学校有成熟的教学大纲要求,哪个年龄段要自行吃饭,哪个年龄段要自己穿衣都有时间规定。一段时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学校方针脱节后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家校的进度不协调,在矛盾的教育中孩子没有判断能力,孩子最终会无所适从。该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关于教育方法,家长可以针对自己情况和老师互相探讨,但表现给孩子的,一定是学校和家庭高度统一的教育理念,孩子会从该双方的理念统一中找到自己坚定的努力方向,而避免孩子花大量时间在矛盾中徘徊不前。
五:羞耻心教育
我们的社会教育中缺乏的是当给他人带来麻烦时的羞耻感教育。公共交通工具中使用手提电话会打扰到别人是羞耻的;不遵守本市禁止行车鸣号的规定是羞耻的;住家占用楼道公共空间是羞耻的;乱丢垃圾给人观感不佳是羞耻的……。更多一点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羞耻,羞耻的事情不能做,则不仅是我们面对的孩子,班级,学校,我们的整个教育生态链都会取得长久深远的进步。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及在日常细节中的表现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低年龄阶段是在不断的模仿中长大的,其中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分量最重。老师作为对孩子行为的外部监督力量,会使得孩子从小知道做事不可有恃无恐,不可到处都像对家人般撒泼打诨,行为是要受到监督的。但其先决条件,是父母要懂得“小处不可随便”,即:不要忽略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任意一个细节,做个对待人生有着精致态度的人,孩子则会像你一样,成长为受人喜欢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