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青村小学 陈雨悦
一、叛逆的他
“关你什么事?”“我们家的事不要你管!”小A双手插兜,毫不掩饰自己的脾气,大喊大叫地朝着我发火。
那个下午,我刚把小A叫来办公室,我发现他最近在校的情况有些低迷,毫无朝气。可还没开口谈几句,就被他这两句话堵住了。我顿时愣住了,我从没有见过一个孩子,面对老师会有这样一种状态。我拼命回想着自己刚才到底说了什么,能激起他心中这样的怒火,难道是“最近奶奶有表扬你吗?”这一句我认为再正常不过的话,现在却……
去年我送走了毕业班,这个班级是我新接手的。在知道安排后,我第一时间完成了和家长联系的一系列工作,并且发现我班竟然有四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个比例相比于以前我带过的班级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了,而小A就是其中之一。
小A的父亲常年不愿意工作,生活毫无收入,母亲却勤勤恳恳养家,时间一长,看到这样毫无希望的家庭,她选择抛下孩子,忍痛离开。母亲走了,父亲又不愿意管孩子,只能把他丢给年迈的奶奶。这位奶奶我与她交谈过,从她的言谈中能感受到,她是如此地爱着这个孩子,而且她愿意管教,从生活到学习,事无巨细,就连QQ都是她在平时生活里让别人教的,好方便看看家长群里的消息。
我一时语塞,深知自己的做法触碰到了他心底的那根红线,后面无论我再说什么,他完全都不予理会,我们的第一次谈心就在这样的氛围中结束了。当他走出办公室,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竟有种仿佛见到自己的感觉:我的思绪飘到了16年前,和他一样的年龄,也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经常被奶奶照顾上学,只是,我比他幸运得多,懵懂的我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单亲、什么是离异,因为即使是这样的情况,我的父母还总是关心着我、爱着我,时常和我沟通,我的奶奶总是把我捧在手心。回想到曾经的自己,竟和小A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我更加为刚才的谈心懊悔不已,但这也为我后面的谈心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后续能与他有良好的沟通,我经常在课堂上、班级里、校园里观察着他的行为情况,我发现他有着以下几个特点:胆小、自卑、叛逆、消极、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但很矛盾的是,他有时又很要逞强……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让一个本该积极、活泼向上的孩子变成了这样,萎靡至极。孩子,我该如何帮助你?与他的下一次谈心前,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和心理建设。
二、探寻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以“家长”的身份,指导家庭教育
显而易见,家庭的环境因素是影响小A最大的。因此,我从“家校合作”入手。打电话给小A的妈妈,说了他的在校情况以后,她说:“你打他爸爸电话。”干脆地结束了第一次对话,于是我只能打给他的爸爸,他说:“你打他奶奶电话。”又是被拒绝地很果断的一次。只有奶奶是非常愿意和我沟通的,她在言语中表达了对孩子成长、性格变化的焦虑,以及她束手无策的无奈。
我向以前带班的老师以及奶奶的口中多方面了解了小A的家庭情况。我经过了很长一段的思考,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到底该身处在怎样的家庭氛围中,才能痛下决心,如此决绝地丢下深爱的孩子?我难以想象,但我知道小A的母亲一定非常无奈和痛苦。
我本来想直接面对面沟通,也许会更顺畅,但是她却不在上海。于是我尝试了第二次拨打母亲的电话,她的语气很不友好,似乎认为我总是在打扰她,我开门见山地说:“放心吧,今天我不会聊有关学习的问题,我知道,这问题存在了很久,挺让你头大的。”她迟疑了一会,就说好。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开始和她从孩子聊起,围绕着孩子多变的性格、教育的难度等与一位“老朋友”聊天。那次的聊天时间挺长的,她也渐渐愿意从三四个字和我多说一点,我也听得出,她对孩子的那份爱,仍旧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理,永远也抹不去。我也开始表达了现在孩子的表现,对面无奈地叹气,我讲到夫妻关系的破裂并不影响对孩子的爱,我们要用于表现、勇于表达。我愿意做他的“校园妈妈”,照顾他,给他温暖和力量,也请她在平时的生活里可以多一点关爱,每天的视频通话、每次短暂的问询,都是一次促进彼此关系的好机会,做一个真正的妈妈。在后续的时间里,小A的母亲也总是会主动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
(二)以“孩子”的身份,疏导学生心理
和母亲、奶奶沟通过后,我又一次叫来了小A。小A心里挺抵触的,我让他在旁边位子上坐一会,他不愿意,站得离我有三尺远,手叉裤袋,身体抖啊抖地站在那里。“小A,上次,是我做得不对,你可以原谅我吗?”他应该是没有想到,一位老师,居然会向他真诚地道歉。他明显身体站直了,不再抖动。我见状,继续追问:“行吗?”他轻轻地点了下头,不再看我。我拍了拍椅子,请他坐下,他迟疑了一会还是坐下去了。我知道此时是打开他心门的最好时机。
接着我开始向他讲述,自己与他有相同经历的故事,我回到了当时12岁的自己,分享着当时的心情和想法、状态。说着说着,他低下了头,他一向是很要强的,我也听到了他细微的抽泣声,我赶紧递给了他一张纸巾,也不再说下去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空气似乎凝固了,我们都在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谁也不想打破这份沉默。终于,他开口了,但不同的是,那不再是以往倔强的口气:“他们总是要说我,说我没有爸爸妈妈,说是离婚了!没有人要我!”抽泣的他断断续续地说着:“我爸妈也从来不管我,都不要我!”我的内心像针扎一般,忍着情绪问他:“他们是谁?是同学们吗?”“嗯……”我多想大声地告诉他:孩子,我们都爱着你!但现在,他会信吗?
我站起来,过去拥抱住他,他哭得更伤心了,因为我比任何人都知道,此时的语言是最苍白无力的,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拥抱,不过是一个理解的眼神。等他的情绪稍微平缓了一点,我开始了和他进行长时间的沟通。我向他表达了有多么理解他现在这份心情,也转达了妈妈、奶奶的想法,让他能感受到原来老师、家里人是如此地在乎他,世界并没有抛弃他。同时,我并没有指出他现在的性格、行为有多不好,一方面是担心他会受到刺激,大人都不为他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对他的信任,相信他会理解我们内心这份期待。这次的有效谈心过后,我也经常给他分享我喜欢吃的零食,说说他看过的笑话,天气转凉,还叮嘱他多穿点衣服……
(三)以“老师”的身份,引导班级思想
我了解到同学对他有这样的攻击性语言,准备了系列主题班会课,慢慢营造“友爱、互助”的生活氛围;开展了“忘忧树洞”的班级服务,主要是当同学有心理压力、有需要帮助排遣的时候,就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写信投入到树洞中,再让班干部进行回信,全程很私密,班干部不能向班级透露任何信息,且回信以鼓励、积极的语言,再加一些忘忧的好方法帮助身边的同学。
我鼓励小A投信,可以试试看,一方面锻炼他的胆子,一方面缓和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感受集体的温暖。而我在平时的课堂中,也时常有意识地向他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扭转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有一次,他说他已经收到了好多回信,同学们都很乐意听他讲话,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不长,但却让我感动万分。我立刻回了一封给他,上面写着:孩子,我们都爱着你!
三、追求有效的行动落实
行为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当然,要想改正行为,也不是两三天就会有效果的。面对这样的家庭和孩子,要先做到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找准对策,描摹心理,对症下药。不和孩子面对面地产生冲突,也不以“教师”的身份过多指责。小A后续行为的反复,我已经做好了拉长“战线”的准备,我愿意永远做他学习上的老师、行为上的导师、校园里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