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议学校要把对教师的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家长劳动观念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家庭劳动教育责任,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
为了提高全体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时利用家长学校活动的契机,学校层面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的培训与指导,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的观念;班主任层面除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让家长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协同学校一起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家务劳动表,协助学校开展社区劳动教育,多方面提升家长的劳动意识与观念。
2、建议学校要结合校情与实际,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如,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深化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设立劳动周,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大队部利用各类节庆日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植物节开展小树认领活动、学雷锋到敬老院开展清洁活动、劳动节在家进行家务劳动评比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劳动周评比、竞赛活动,单项评比如:一年级:整理书包、二年级:叠衣服、三年级:清洗红领巾、四年级:缝纽扣、五年级:洗衣服。结合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将巧手钩针、趣味刻纸、超轻粘土、校园泥吧等项目的学生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提升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从而由内而外的喜欢上劳动。借助新成长班集体创建活动,开展班级创建评比,内容分为:课桌摆放整齐、教室地面干净、班级布置温暖、活动团结一心四个方面,通过创建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带来的力量。
3、建议学校要进一步梳理与整合现有劳动教育评价手段,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积极探索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如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与争章活动、班级“劳动之星”和学校“十佳劳动之星”的评选结合起来,通过评选,对表现优秀学生予以表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让劳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并将学生劳动教育情况填写在《上海市学生成长手册》上。目前,学校正在和V校平台的专业人士研讨,设计线上学校评、家庭评、社区评的评价系统。